(一)转变传统语文课程价值观
传统语文课程价值观是说语文的课程价值体现在对于个体生活的实用方面。而现代的语文课程价值观,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在于对个体生活的实用意义与个体精神的构建。简单来说就是传统语文课堂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现在的语文课堂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即语文的本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教师的传统语文价值观就是要转变教师的语文本质观。源^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
关于语文的本质观,“语文工具论”在很长一段时间“统治”了语文界,教师基本都认可语文是工具这一说法。因此,笔者认为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就要让教师对“工具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更深刻地理解。
第一,教师要坚定不移地认为:语文具有工具性是真命题。那些因为新课改无限放大语文人文性而忽视语文工具性的做法是错误的!叶圣陶先生曾表述: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3]他认为,语文要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汉语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写作、表达习惯。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教师要明确语文姓“语”,课堂实践中要给学生大量的言语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中训练自己的表达、阅读等能力。源^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
第二,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具有人文性。语言主体在用语言来交流时,语言是内涵的载体,这是其他工具没有的性质。所以,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即语文还具有人文性。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语文必然具有人文性这一观点,这是教师观念转变的前提。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性,教师需对“人文”这一术语进行考辩。在哲学层面,“人文”包括“人”和“文”。所谓的“人”是指具有理想的人性的人,而“文”就是为了培养出理想的人而创设的环境。从词源来看,我国的“人文”,比较侧重“天文”和人伦;西方的“人文”,指与宗教对立的“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新课改的人文应该和西方的人文相接近。人文性在语文方面的表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教化方面。语文通过富有人文精神的文本对学生起到感染、熏陶、教化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语文学习,发掘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文化魅力,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便牢牢植根在学生的思想中,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行为便更加具有一个民族特有的色彩,他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也非常认可。其次,语文的人文性还体现在个性思想的解放上面。当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新课标也规定语文课堂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要允许学生思想自由,允许学生提出反对意见。最后,语文的人文性体现在对学生作为独特的人的生命价值的高度认可上。语文要因材施教,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念,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理解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