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系统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周报评讲课。它有两个模板。第一个模板由“让我呼喊你的名字”、“走进大本营,练好真本领”等环节构成。主要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带来的快乐和光荣。第二个模板侧重于训练,由欣赏、挑刺及作后指导三部分组成。针对每个环节,管建刚又建立了相应的子系统,比如欣赏环节有欣赏系统:亲切感、幽默感、节奏感等;挑刺环节有“地方病”和25个“全国通病”等。二是点题征文、听读作文、听写作文以及新读写结合系列。点题征文是针对应试作文而增添的训练点。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学生要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应试能力。在作文教学领域,这种应试能力就体现在应试作文的写作上。听读作文就是学生听老师读作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对写作技巧渐渐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听写作文,即学生边听老师读作文,边把听到的内容写下来。边听边记,不仅要有捕捉主要信息、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还要对文章有敏锐的感受力,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写作的训练点。新读写结合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以阅读教学为主,分析渗透其中的写作的“巧”与“妙”;另一个是一种“指向写作的阅读”状态,它以阅读教材为基础,以写作教学为主体。
二、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写作的长远发展
管建刚创立了这样一套作文教学体系,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特殊的写作场,旨在首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写作的自信心。它源于社会生活,切合学生的写作心理和特点。在这个较为完善的写作场里,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写作热情,写作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这些显著变化的产生,关键在于管建刚的作文教学始终关注学生写作的长远发展,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写作天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自然的写作动机:写作兴趣发展为写作内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管建刚认为作文教学应先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写作的自信心,再由写作兴趣发展为持久的意志,最后形成写作的欲望和内在的需求。内需是一个人从写作兴趣开始,经历长时间的写作,最后自发形成的一种写作状态,它是个人写作的高标准、高境界。因而,写作兴趣发展为写作内需并非一蹴而就,而需一个不断磨砺的过程。当学生将写作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就会主动、自发地进行写作,不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被逼无奈地写作。夸美纽斯在倡导兴趣与自发原理时提到,“对于儿童来说,求知欲望是很自然的,因此不能用强制和惩罚的方法来强迫他们学习。应当使教学成为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应当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来激发儿童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1](P6)
从管建刚的作文教学来看,《评价周报》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既是学生发表作文的平台,又是老师进行评讲的教学材料。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评价周报》一出版,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在动力系统的等级评奖中,管建刚提出了六个“第一次”的评奖细节:“第一次出版要煽情;第一次选稿要偏心;第一次发卡要隆重;第一次授称号要少;第一次要求要放低;第一次示范要到位”。[2](P28)六个“第一次”主要是为了保持学生写作的兴趣,维持写作的激情,营造积极竞争的氛围。让学生在隆重的评奖活动中,感受到作文带来的尊严和荣耀。